rfid技术原理及应用

2025-09-03

以下是RFID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详解,结合最新行业实践与技术标准:


一、RFID技术原理


系统组成‌


标签‌:含芯片与天线,存储物品唯一编码(如EPC码)‌。

读写器‌:发射射频信号并解码标签返回的数据‌。

天线‌:负责能量传递与信号传输,影响识别距离与稳定性‌。


工作流程‌


能量传递‌:无源标签通过电磁感应获取能量(如门禁卡)‌。

数据交互‌:标签反射或调制读写器信号(超高频常用反向散射耦合)‌。

信息处理‌:读写器解码数据后传输至后台系统(如库存更新)‌。


频段特性‌


低频(120-134kHz)‌:短距离(<10cm),适用于动物追踪‌。

高频(13.56MHz)‌:10cm-1m,用于NFC支付‌。

超高频(860-960MHz)‌:1-10m,物流仓储主流‌。

微波(2.4GHz)‌:>10m,ETC等远距离场景‌。

二、核心优势

非接触识别‌:穿透遮挡物读取(如包装箱内标签)‌。

多标签并行‌:单次扫描数百标签(超市结账效率提升)‌。

环境适应性‌:抗污染、耐高温/潮湿(工业场景适用)‌。
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


零售与物流‌


商品快速盘点(沃尔玛供应链案例)‌。

包裹分拣自动化(顺丰RFID面单)‌。


身份识别‌


门禁卡(被动式RFID)‌。

电子护照(防伪加密)‌。


工业与医疗‌


工具追踪(工厂资产管理)‌。


药品溯源(温度敏感标签)‌。


四、技术挑战

成本‌:有源标签价格较高‌。

标准不统一‌:不同频段协议兼容性问题‌。


如需深入了解具体频段协议或行业解决方案,可进一步检索关键词:


阅读1
分享
写评论...